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杰出代表,已成为国际性竞技项目和大众健身的主要手段。
武术以技击为本质属性,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竞技、教育等多元化价值功能。
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学校进行民族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武礼、武德贯穿整个武术教育之中。
发展到现阶段社会,学校领域内的武术已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教育体系。
一、武术的概念
(一)武术名称的历史沿革
“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兵迹》
夏、商、周:拳勇、手搏、相高、角力等
春秋战国:技击、相搏或手战
“齐人隆技击”——《荀子》
秦、汉、三国:武艺、角觝、卞等
清初:武术
近代:武术、国术、把式、功夫等
当代:大陆称武术、港澳台称国术。
(二)武术的概念
关于武术的概念,林林总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2)称:“武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1983)称:“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阅读整篇请点击下载武术理论课1